從淘寶網看臺灣競爭力
愛美人 於’09/01/02 06:07:14 發表
小弟自己最近在設計一個電子產品,前一陣子開始備料試做樣品。
小弟我只需要買不多的電子元器件,
但是,一般電子廠家最喜歡問的就是“你有多少的量?”
在臺灣的大企業,上游零件商往往樂意送樣品給大公司的工程師,
因為只要產品成功,供應商“可能”就發財了(“可能”的原因是付款賬期會害死人)
至於突發奇想、有點創意的的個人或小團體,供應商則往往不會特別積極。
原因是電子IT業門檻太高,他們喜歡28法則,花費僅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針對20%最有希望的客戶,達到80%的營業額。
至於那些名不經傳的小企業、學院、或個人,則愛理不理。... ...
... ....在20年前,臺灣不是這樣的,
那時很多人不知道誰是電子老大,技嘉微星還在小規模,華碩還沒誕生,
業務們只好積極讓稍微有背景,懂得人去用。
那時沒有Internet,零件的參數資料不是網上下載,
Intel的IC資料甚至需要花錢去買(那時儒林有翻印Intel的資料在賣)
如果想設計產品,就必須各憑本事去找資料,或是買,否則就必須是圈內的人,希望業務送幾本。
但是那時全球情況差異不大,誰掌握了資料,就更可能做出先進的產品。
大家的起跑點是一樣的,要靠勤勞寫傳真或是郵寄信件去介紹自己,希望能夠獲得關鍵資料。
現在大部分什麼資料都在網上,原廠個個別出心裁的把自家網頁弄得容易找尋,
有心人自己去下載,自己研究,沒有理由輸給別人。
但是這也表示,全球只要有電腦能上網的人,就都能拿到資料…………有些駭客甚至能拿到沒公開的資料!
... ...書呆子把資料讀通了,買不到零件做實驗作成成品,其實和沒讀一樣,充其量他只是充實了自己。
於是,在臺灣,這樣的人只能眼巴巴希望能進大企業,做竹科新貴,進聯發科、進緯創、進友達、進華碩、進鴻海…………。
有朝一日,這些企業生意不好了,把他們辭退了,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Nothing !他們變成什麼都不是,只有拿著很好的資歷等待下一份工作。
因為他們跨不過這個門檻,他們也很難買到這些零件,拿著僅有的積蓄放手一搏,
他們需要一個平臺才能做這些事,
沒有了平臺,他們就廢了!他們的僅以自豪的知識,變成不值錢的塵封記憶。
沒有流通唾手可得的零件,
沒有產業資深背景與人脈關係,再用功,都是枉然,
創造力、產業升級、都不關他們的事了,
或許,拿僅有的積蓄回學校念書,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因為學校至少是一個夢、是一個潛在平臺,
可以讓他們繼續講一個說得通的故事。
—————————————————————–
在大陸,情況不一樣了,
淘寶網,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
舉個例子吧:
我要買日本TDK的電感,曾經用正式管道去問(代理商),
愛理不理之外,交貨期4周以上,而且最小訂單量不低。
於是,習慣性的上淘寶網一試,
搜尋TDK電感,嘩啦啦的一堆賣家出現,而且每家幾乎都賣散料,
看價格還可以,問了幾家,去掉可能是賣假貨的,
隨便找一家買了,順便找一家大陸土產的電感(價格只有TDK的一半不到),
也買一點準備降低成本用,
於是等收貨(快遞送貨,從深圳送到上海,隔天到)
而且是送到我家裡…………
隔天收到後驗貨,依照TDK網頁上下載來的資料對比,判定為真,把錢劃給他。...
一個店家,我多買了幾次,覺得我很專業,
他好奇的問我做什麼的,
我大概告訴他,
... ...
他認為我也可以來賣,因為有些零件用不完的話,放著也可惜。
我只告訴他,我擔心交易太花時間,我還有很多事要做。
——————————————————————-
我在淘寶網上買過的東西很多很多
從硬碟、洗牙機,電動工具、電子零件、玩具…………
淘寶網還在滾雪球,東西越來越多,阿里巴巴準備在今年增資50億人民幣在淘寶網上。
我不禁擔心起來了…………
臺灣的一流大學畢業生,他在哪裡找平台呢?
他不去上班時,自己能做些什麼嗎?
我如果自己很用功,今年畢業,我在臺灣能做什麼呢?
答案是,我去死吧!!!... ...
... ....關鍵是人多了,並且有溝通平臺,這樣的生意才轉的起來。
整個產業才會蓬勃發展,
一個設計電池pack的工程師,厭倦了上班,
或是程度跟不上被辭退了,
自己作這樣的生意卻是綽綽有餘。
這樣的生意,用的人省錢,做的人賺錢,也節省了材料使用,並且環保。
鋰電池是巨污染的產品,這些人換下來的電池心,可以賣給收購廢電池的人,
(鋰電池含有鈷,一公噸鈷150萬台幣,今年最貴曾經到大約400萬台幣)
…………
—————————————————————————————–
開始回到臺灣競爭力的問題
上述是一些不起眼的問題,
我相信很多臺灣人上過淘寶網,
但是沒人會想到這和競爭力有關,
歐美曾經是靠資金與技術開創了近代工業化,
之後,規範的生產變成競爭利基,
我簡單把近代財富發展方式作一個推展:
勞力、資本與技術密集迳規範密集(ISO)迳資訊密集迳…………
臺灣在規範密集上,傳承美日,在1990年代是遠遠領先大陸,
大批的台商去大陸投資,除了帶去一些資本,還有就是大陸當時最缺乏的“生產規範”,
但是已開發國家去大陸投資,同樣帶了“生產規範”,
而且應該比臺灣更進步與成熟,
經過20年的在大陸競爭與同化,臺灣在生產規範上面,
平均來講,似乎拿到了頭彩,原因是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溝通容易,
現在大陸不那麼需要“生產規範”了,除了在尖端科技上面仍然需要,其他的都已經能自己發展。
所謂的尖端科技是指先進制程的IC製造、精密機械等。
但是基本上大陸各方面底子都打好,只缺時間熟練。
再來,關鍵的是“資訊密集”,
臺灣在資訊密集上面,其實落後大陸!
臺灣喜歡做代工,市場不敏感,整個臺灣文化體系其實和代工文化是表裡呼應的,
臺灣從電子商務網站到聯網遊戲,從來沒有自己的創意,
只是拿美國、韓國等的東西依樣畫葫蘆,做得不錯就賣掉,
比較流行的是貼圖、論壇,
然後一群人在裡面討論或謾駡。
臺灣人的特質是勤勞與悲情,從而引申的濫情,
可能因為勤勞過了頭,該生氣的卻不生氣或不能生氣,
因此產生悲情與無奈,壓抑久了,凡事訴諸情感,
理智慢慢退化。
社會不強調,大家更習以為常。
唯心論大行其道,甚至嚴重到用心來解讀國際事件,完全不顧利益關係。
臺灣的業務,最常見的口頭禪就是,apple要下單了、Dell花落誰家,
哪個客戶一年有多少K、M的量,…………
每家做的大同小異,些許的花俏變化變成重點。
至於Apple這麼大的量是賣給誰,怎麼賣,全部不是重點,
Dell的銷售藝術沒人探討,
有了單子就像有奶便是娘。
業務如此,產品經理也一樣,整天就是“客戶說的”,
拿著客戶雞毛當令箭,用以增加自己的在公司的籌碼。... ...
代工,在某種程度講,就是甘願被人奴役,
但是,在臺灣這樣是很光榮。
我記得在1990年代初期,臺灣隨便一家貿易公司打著名不經傳之國外企業的IPO(國際採購處)招牌,
就能讓臺灣企業為之瘋狂,一批又一批的業務登門拜訪,
如果下了單,業務就講話大聲起來…………,雖然也不清楚到底是怎麼賣的。
難怪臺灣人很好騙!... ....
... ...唉,於是臺灣的競爭力轉變成另一種:看誰最能吃苦!
越是能吃苦,越是能得到代工的單子,
越是薄利,越是有機會。
很多年輕人的偶像郭台銘,就是這裡面的第一名(原先曾經是廣達),但是仔細看鴻海,
我也不知道他的企業到底有什麼好驕傲的?
現在競爭者出現了
大陸的比亞迪,一個電池、自有品牌電動汽車、外加電子代工生產的企業,
開始向郭台銘叫板,
比亞迪背後有國家資本支持,又有巴菲特加持,
並且在電池上面還是有些技術實力,
郭台銘的競爭利基在哪裡?難道就是所謂的16萬員工大遷移嗎?這是大逃亡吧!?
——————————————————
很多人認為台商把技術連根拔走到大陸,
我一直不明白這一點,
所謂的技術,擺在那裡,網上也能下載,有念就會,細心就贏得高良率,
當初的“規範密集”也不是臺灣原創,
早先臺灣很多企業是向美國日本買來或是用合資換回來的,
規範密集應該說是美國原創、日本發揚光大,臺灣拾人牙慧,
然後經過20年的時間,臺灣像一個貿易商一樣,把這一套賣給了大陸,
當然,同時間美國日本歐洲也在賣,
算起來,臺灣賺的是快錢,一手進一手出,其他國家是賺聰明錢,
如果說,大家自己能認清本質,才容易重新找尋自己的價值,
怕就是將錯就錯,越困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