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和朋友吃飯還是跟親戚吃
都會被問到婚姻的事
大家別擔心
我不會偷偷結婚
你們好歹會收到婚卡跟餅啦!
 
 
 
 
這是另外一篇
(好女一嫁人,損失五千萬)

Q:為什麼男人抱怨追不到女人,或很想結婚卻結不了的現象愈來愈多?你學經濟學,從經濟學角度怎麼看這個問題?

A:這是因為台灣男人花在追女人的成本預算實在太低了,而且台灣男人又喜歡千方百計找一個公主,找回家後又想盡辦法把公主變菲傭。
以前女人嫁人只有隔壁的阿財跟阿土競爭,就看誰是台大畢業、誰是高中畢業。但現在的台灣男人沒發現到婚配市場早就已經全球化了,市場變得非常競爭。女人一出國就可以看到外國男人每一樣條件都比你強,你是台大,人家可是哈佛。阿豆啊、阿日啊,甚至阿共啊都在跟你競爭。
另一方面,女人嫁人所失去的機會成本也變高了。30年前,女人可能會因為飯票嫁人。但現在不同了,女人如果辭掉工作嫁入家庭,機會成本等於她一輩子的薪資;如果以一個教育程度不錯的女人,從入社會到年長之後的加薪,我們以平均每月薪資5萬元計算,30年等於1800萬;加上專業的家管工作,美國經濟學家估計每年約值10萬美金,總計5300萬台幣。而且這還不算退休金,跟她自己投資理財的收入。
如果是雙薪家庭就比較難計算,但結婚之後女人要照顧家庭,因此不能加班,她會損失加班費跟升遷加薪的機會,台灣的男人可以把這些錢算給女人嗎?這些都是愛情的成本,價格是由供需決定,不是由自己內心的希望決定。
台灣男人錯估追女人的成本,也沒有相對的覺悟。就好像拿5萬塊台幣想要買一台保時捷,可是沒發現現在5萬元只能買台摩托車了。台灣男人想要用比較低的成本結婚,就只能娶外籍新娘了。

Q:台灣男人要如何增加在婚配市場上的競爭力?

A:當男女兩方社經優勢已經雷同的時候,女人不會因為要一個好的保障嫁人,這時候女人會開始考慮這個男人是否帶得出場、體不體貼。當女人不會只用社經條件去評估男人的價值時,其他條件就變得很重要了,像是外表、品味、顧家等等條件。就像D級鑽石最頂級,但有人會想選等級沒那麼高的F級鑽石,因為這顆鑽石是切割比較漂亮的八星八箭。
Q:很多未婚男人認為女人不想嫁是自私的行為,你怎麼看?

A:經濟學家凱因斯說:「人世間最困難的事不在於接受新觀念,而是忘掉舊想法。」台灣男人還保有上一代的觀念,錯估女性嫁人的機會成本,現在才發現婚配市場女性的供給大幅下降,覺悟實在太慢了。
在婚配市場上競爭失敗的台灣男人,要想想看怎麼變成winner,而不是抱怨女人跑光了,自己卻不求長進怨天尤人,還妄想結婚還不用分攤家事。台灣男人結不了婚要檢討自己,不是去檢討別人,因為怨恨別人不會成就自己。(記者史倩玲採訪整理)

=============================
首先
我要先講一下
受訪的時候
我沒有想要幫女人辯護的意思
我只想站在比較中間的角度來看事情
不過採訪我的記者是位女性
好像寫得我比較偏向女性的樣子

此外
這個訪問有個很強的假設前提
那就是【婚配市場國際化】會導致【男性較難找到婚配對象】
這個前提會不會太強烈了呢?
或許
不過我是這樣看得
因為整個世界的男女比例其實已經微微失衡
也就是女性其實比男性少
當台灣這樣的小型婚配市場
對國際市場開放
導致女性出口
國內市場的女性需求大於女性供給
導致短缺
應該不算是太奇怪的假設

最後
其實那段算成本的那段
是我胡扯的
因為那個成本既沒有計算折現
(記者小姐說,沒有篇幅可以講折現的概念)
也沒有精確的去確定確切的數字
我本來要求她不要寫
不過她好像很喜歡這一段
我也沒有辦法
而那個五千萬
我實在不知道報社他們
是怎麼算出來的
我應該沒有講過這個數字
我也不認為可以將米國人的機會成本
算到台灣人這邊來

雖然
整篇文章和我想講的東西
有差距
不過
不影響我想強調的東西
也就是
台灣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加
和兩性工作收入差距的縮小
導致女性結婚的機會成本大幅增加
這或許是台灣女性不願步入婚姻的主要原因之


也就是婚配市場
女性計算的是機會成本
不是實際成本
男性的成本觀念錯誤
是會找不到老婆的

機會成本是一個很基本但是很重要的觀念
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
舉個簡單的例子(取自小說致命的均衡)
一個有會計師執照
但是沒有執業的家庭主婦
(雖然她沒有執業,不過假設一般會計師平均一個月薪水是6萬元)
很不幸的
她被車子撞到了
因此
有一整年沒有辦法履行家庭主婦的義務
他的丈夫被迫要聘用傭人來照料家庭
聘用傭人的薪水是每個月三萬元
所以你覺得法院應該要判肇事司機
賠醫藥費之外
另外賠他3*12=36萬的賠償?
還是要賠她6*12=72萬的賠償?

答案是72萬元
因為她在這一年修養的期間
36萬雖然是她們家多出來的支出
但是
實際上的隱含損失
其實是72萬
因為72萬是她當家庭主婦的機會成本
也就是她放棄的最高成本
這她在會計師事務所可能獲得的薪資
才是她在這個家庭中的價值

有的人常常抱怨
宣稱那些家庭主婦的工作
請個菲庸
一年三十萬就搞定了
所以堅信
要女人放棄工作
走入婚姻家庭的成本
只要三十萬
如果你這樣算
那當然你只能娶越南新娘了
因為對於中高階層的台灣女性
那個機會成本
以上面那個例子
一年其實是至少72萬(可能還有獎金)
並不是三十萬

當台灣女性可以賺取的薪資越來越高時
她們當全職家庭主婦的機會成本也就越來越高
這也使很多女性
對於走入家庭
開始猶豫起來

當然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出到那麼高的價碼
出不到
難道就真的要娶外籍新娘了嗎?
當然不是
你可以在其他的面向加分
你可以不用要求另外一半離職
你可以幫她分攤家事
你可以有生活情趣

怕是怕
很多台灣男人
既沒有本事
估量女性婚配的成本觀念又錯誤
那就真的很麻煩了



其實我覺得我前面幾段講得比較好
不過
她沒有寫出來
我自己把它補上來
想看的可以參考一下



Q:大家越來越強調男人要會穿衣服這樣的論調,為什麼這些事情越來越重要?台灣女人為什麼對台灣男人的不滿似乎越來越高?

之於女性來說
對於台灣男人品味的抱怨
其實一方面顯示出
台灣男女社經地位趨向均等的趨勢
也就是
父母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投資
不再有顯著的差異
男女教育成就的差異慢慢縮小
因此男性已經無法在社經地位和學歷上取得絕對的優勢
以便靠著這方面的優勢在婚配市場獵取女性
當男女雙方社經學歷趨於均等
其他的擇偶條件就變得重要起來了
所以品味啊,這些其他的條件被相對被凸顯出來

另一方面
也顯示出
男女雙方對於婚配的【男高女低】【男優於女】的觀念
依然存在
不然為什麼不嫁個品味不好的男人
讓家裡的一切品味都以妳為主呢?

此外婚配市場國際化
可選擇性變多
競爭強度變大
考慮的面向變多
你是台大
人家可是哈佛
光靠學歷
其實已經不是那麼有用了



之於男性來說
問題出在
台灣男性對於婚配市場的國際化
並沒有相當的覺悟
也沒有體悟到競爭強度其實已經變大
台灣在世界婚配市場
可能已經變成女性出口國
國內市場不再是女性過剩
反而是女性不足的狀態

此外也沒有體悟到
男女雙方社經地位趨於均等的事實
女性嫁給男性的機會成本
已經變高很多
因為女性賺得不見得比你少
婚姻對他們來說
常常必須要以犧牲部份工作成就來換取
這個成本以前是很低的
但現在卻變得很高
男人如果還用以前的飯票觀念來估計女性的婚嫁成本
錯估的機會會很大

也就是女性在這幾年社經地位快速的提升
男人卻沒有因此有相對的覺悟
這必然會導致台灣女人對於台灣男人的怨懟與日俱增


Q: 為什麼台灣男人穿著進化最慢?

首先
我不認為台灣人人穿著進步最慢
會有這樣的感覺
是因為台灣女人對於台灣男人可以做較近距離的觀察
對外國男人的觀察
常常帶有一點隔閡和距離
因此會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第二
我覺得目前現在這個狀況----男女品味巨大的落差(假設真的有的話)
只是一個演化過程中的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

觀察現今高度開發先進國家中
例如美國日本歐洲
男女品味差距其實不大
因此
我不覺得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
將來台灣變成高度開發國家之後
會變成唯一的特例
----【變成高度開發國家中,唯一男女品味差距很大的國家】

此外
如果真的品味差距不會縮小
那應該每個年級看起來差距應該都一樣大才對
那為什麼五六年級看來來最大
七年級八年級的gap越看起來卻來越小呢?
可見得五六年級的女性的抱怨
其實來自於她們的生不逢時
並不是真的台灣男性都沒有進步
可惜她們沒有遇到進步比較快的世代罷了
因為五六年級的男性
常常還保有就傳統的想法
思想改變比較慢
五六年級
具有高收入的女性
她們當初就可能生在比較思想開放的家庭
比較容易接受新觀念
因此觀念上的落差
實在是時勢使然
只能算她們倒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u1212 的頭像
    maru1212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在馬路上玩樂也是

    maru1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